首页 > 精选问答 >

《人日寄杜二拾遗》讲解

更新时间:发布时间:

问题描述:

《人日寄杜二拾遗》讲解,急!求解答,求不沉贴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06-26 03:38:37

《人日寄杜二拾遗》是唐代诗人韦承庆所作的一首抒情诗,表达了作者在人日(正月初七)这一天对友人杜甫的深切思念与怀念之情。这首诗虽然篇幅不长,但情感真挚、语言凝练,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友情的珍视。

“人日”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,古时有在这一天登高、饮宴、祈福的习俗,象征着新春的开始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然而,在诗人眼中,这个节日却成了他寄托思念、表达哀愁的时刻。

诗中,“杜二拾遗”指的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。杜甫字子美,曾任左拾遗,因此被称作“杜拾遗”。而“二”则是对其排行的称呼,古人常以“伯、仲、叔、季”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,这里“杜二”即为杜甫的排行。诗人用“杜二拾遗”来称呼杜甫,既表达了对他身份的尊重,也流露出一种亲切感。

全诗如下:

> 人日题诗寄草堂,遥怜故人思故乡。

> 柳条弄色不自得,桃花乱落更堪伤。

首句“人日题诗寄草堂”,点明了时间和行为。诗人在人日这天写下诗句,寄给远方的杜甫。这里的“草堂”指的是杜甫曾在成都居住的住所,也象征着他曾经的生活和理想。“遥怜故人思故乡”一句,则表达了诗人对杜甫的牵挂与理解。杜甫一生漂泊,思乡之情尤为深切,诗人虽身处异地,却能感受到他的心境。

第三句“柳条弄色不自得”,描绘了春天的景象,柳条抽芽,颜色渐绿,本应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,但诗人却说“不自得”,暗示了自己内心的惆怅。这种以景写情的手法,使诗歌更具感染力。

最后一句“桃花乱落更堪伤”,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情感。桃花本是春日的象征,代表美丽与希望,但“乱落”二字却透露出凋零与无奈。诗人借花落之景,表达了对时光流逝、人生无常的感慨,也寄托了对杜甫的深切怀念。

整首诗语言简练,情感深沉,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,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友人的思念。它不仅是对杜甫的问候,更是对那段共同经历、共度艰难岁月的回忆与追忆。

在唐代诗歌中,这类寄赠诗并不少见,但韦承庆的这首《人日寄杜二拾遗》以其细腻的情感和含蓄的表达方式,成为其中的佳作。它不仅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,也反映了当时文人间深厚的情谊与精神共鸣。

总之,《人日寄杜二拾遗》是一首充满深情与哲思的诗作,值得我们细细品味。它让我们看到,在那个遥远的时代,诗人之间是如何通过文字传递情感、寄托思念的。这种跨越时空的交流,至今仍能打动人心。

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