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“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”出自哪首文言文?
在中华传统文化中,许多经典语句至今仍被广泛引用,其中“不违农时,谷不可胜食也”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。这句话不仅体现了古代农业社会对自然规律的尊重,也蕴含着深刻的治国理念和民生智慧。
“不违农时,谷不可胜食也”出自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,是孟子在与梁惠王对话时提出的重要观点之一。原文如下:
> “不违农时,谷不可胜食也;数罟不入洿池,鱼鳖不可胜食也;斧斤以时入山林,材木不可胜用也。”
这段话的意思是:如果能够按照农时进行耕作,粮食就吃不完;如果不过度捕捞水中的鱼鳖,它们的数量就不会枯竭;如果在适当的时候砍伐山林中的树木,木材也就用不尽。这不仅是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倡导,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体现。
孟子通过这些论述,强调了顺应自然、遵循规律的重要性。他主张统治者应体恤百姓,施行仁政,让人民在安稳的环境中生活,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。这种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,尤其是在面对生态环境问题和资源短缺的背景下,更值得我们深思。
此外,“不违农时”不仅是农业生产的指导原则,也被引申为做人做事要懂得时机、把握节奏。无论是个人发展还是社会治理,都应讲究规律,避免盲目冒进,这样才能取得长远的成功。
因此,“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”不仅仅是一句古文,更是一种智慧的传承,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也要尊重自然、珍惜资源、注重效率,才能实现真正的繁荣与和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