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脍炙的意思】“脍炙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文章、言论或事物受到广泛欢迎和传颂。这个词语来源于古代的饮食文化,后来被引申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与推崇。
一、
“脍炙”原意是指细切的肉和烤肉,都是美味可口的食物,因此常用来比喻人人喜爱、广为流传的事物。在现代汉语中,“脍炙”多用于形容文章、诗歌、言论等具有极高艺术价值或思想深度的内容,受到大众的喜爱和传播。
“脍炙人口”是“脍炙”的常用搭配,意思是好的诗文或言论被人们传诵、称赞,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。
二、表格展示
词语 | 拼音 | 含义 | 出处 | 用法 | 近义词 | 反义词 |
脍炙 | kuài zhì | 原指细切的肉和烤肉,后比喻受人喜爱、广为流传的事物 | 《孟子·尽心下》 | 多用于形容文学作品或言论 | 传颂、流行 | 冷落、冷淡 |
脍炙人口 | kuài zhì rén kǒu | 形容好的诗文或言论被人们广泛传诵 | 《宋史·刘恕传》 | 常用于文学、艺术领域 | 脍炙人口、广为流传 | 鲜为人知、无人问津 |
三、使用示例
- 李白的诗作脍炙人口,至今仍被广泛传诵。
- 这部小说情节曲折,语言生动,堪称脍炙人口的佳作。
四、小结
“脍炙”从饮食文化中衍生出文化意义,成为表达对优秀作品高度认可的词汇。“脍炙人口”更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褒义成语,体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传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