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白衣卿相是什么意思】“白衣卿相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出自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或典故中,常用来形容那些虽然没有官职(即“白衣”),但在文学、艺术或思想上具有极高造诣和影响力的人物。这类人虽未身居高位,却因其才华横溢、品德高尚而被世人尊崇,被视为“卿相”般的存在。
一、含义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白衣卿相 |
字面意思 | “白衣”指未做官的人,“卿相”是古代高官的称呼 |
引申含义 | 指虽无官职,但才学出众、德高望重的人 |
使用场景 | 多用于赞美文人、学者、艺术家等 |
文化背景 | 出自古代士人文化,强调“才”与“德”的重要性 |
二、出处与演变
“白衣卿相”最早可追溯至宋代,当时士人阶层盛行以才华和道德为社会地位的象征。许多文人虽未入仕途,却因诗文、书画、哲学等方面的成就而受到尊敬。例如,苏轼、黄庭坚等人虽多次被贬,但其作品影响深远,被视为“白衣卿相”。
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,“白衣卿相”逐渐成为一种象征,代表了理想中的知识分子形象:不慕权贵,追求真理与艺术。
三、常见用法举例
1. 文学评论:
“他虽未入仕途,却以诗文名动天下,堪称白衣卿相。”
2. 人物评价:
“这位画家一生淡泊名利,却因画技超群,被后人誉为白衣卿相。”
3. 历史人物:
“陶渊明虽隐居田园,却被视为白衣卿相,因其诗文影响深远。”
四、与“白衣秀士”的区别
“白衣秀士”一般指未取得功名的读书人,侧重于身份;而“白衣卿相”则更强调个人的才华与社会地位,两者虽都涉及“白衣”,但内涵不同。
五、现代意义
在现代社会,“白衣卿相”已不再局限于古代文人,也可以用来形容那些在学术、艺术、科技等领域有突出贡献,但并未担任公职的人士。它体现了一种对“内在价值”的尊重,而非仅看外在头衔。
总结
“白衣卿相”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成语,不仅体现了古人对才华与德行的重视,也反映了中国文化中“重才轻位”的传统观念。在今天,这一词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,提醒我们关注那些默默奉献、才华横溢的普通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