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词语麻木不仁是什么意思】“麻木不仁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人对事物缺乏敏感和反应能力,尤其是对他人痛苦或社会问题漠不关心。这个成语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使用广泛,但许多人对其具体含义和用法可能并不完全清楚。
一、词语解释
词语 | 麻木不仁 |
拼音 | má mù bù rén |
注音 | ㄇㄚˊ ㄇㄨˋ ㄅㄨˋ ㄖㄣˊ |
出处 | 出自《庄子·德充符》:“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,以其静也;然则止水之鉴,亦可以为镜矣。……夫知者不言,言者不知,故圣人不行而知,不见而名,不召而应,不求而得,是故不言而喻。”(后世引申为“麻木不仁”) |
本义 | 原指身体失去感觉,后来引申为对事物无动于衷、缺乏同情心 |
引申义 | 形容人对他人苦难、社会现象等表现出冷漠、无情的态度 |
二、词语用法
使用场景 | 示例句子 |
描述人对他人痛苦无动于衷 | 他对别人的遭遇表现得麻木不仁,让人感到失望。 |
批评社会冷漠现象 | 在某些地方,人们对于弱势群体的处境显得麻木不仁。 |
描述心理状态 | 他长期处于高压环境下,变得越来越麻木不仁。 |
三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类别 | 词语 |
近义词 | 冷漠无情、无动于衷、视而不见、心如铁石 |
反义词 | 同情怜悯、感同身受、热心肠、富有同情心 |
四、总结
“麻木不仁”是一个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成语,主要用于描述人在面对他人苦难时表现出的冷漠和无动于衷。它既可以用于个人心理状态的描写,也可以用于对社会现象的批评。在使用时要注意语境,避免误用或过度夸张。
通过了解其来源、含义及用法,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这一词语,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感染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