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始作俑者的故事和含义简短】“始作俑者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源自古代典故,常用于批评那些首先发起某种不良行为或引发问题的人。这个成语不仅具有历史背景,还蕴含着深刻的道德警示意义。
一、故事来源
“始作俑者”最早出自《左传·哀公二年》。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,鲁国大夫季孙氏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,命令工匠制作人形的陶俑来陪葬。当时的社会风气仍保留着用活人陪葬的习俗,但季孙氏的做法已经算是进步了,因为他改用了陶俑代替真人。然而,孔子对此表示强烈反对,认为这种做法虽然比用人殉葬有所进步,但仍然是不道德的行为。他说:“始作俑者,其无后乎?”意思是说,第一个开始用俑殉葬的人,大概不会有后代吧!
这句话后来演变为成语“始作俑者”,用来指代那些首先做坏事、开恶例的人。
二、含义解析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始作俑者 |
拼音 | shǐ zuò yǒng zhě |
出处 | 《左传·哀公二年》 |
本义 | 最早用俑殉葬的人 |
引申义 | 首先做坏事或开恶劣先例的人 |
使用场合 | 批评或讽刺某人是某种不良现象的开端 |
情感色彩 | 贬义 |
三、现代应用
在现代汉语中,“始作俑者”多用于批评那些率先做出不当行为、造成负面影响的人。例如:
- “这次公司内部的腐败现象,就是由几个高管带头造成的,他们是始作俑者。”
- “他虽然没有直接参与,但他才是这场风波的始作俑者。”
这类用法强调的是“责任归属”和“道德批判”。
四、总结
“始作俑者”源于古代对殉葬制度的反思,经过历史演变,已成为一个带有强烈道德色彩的成语。它不仅提醒人们要警惕不良行为的开端,也警示我们:任何破坏社会秩序或道德规范的行为,都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。
通过了解这一成语的来源与含义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