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鸿门宴原文及翻译注释】《鸿门宴》是司马迁在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中记载的一段著名历史事件,讲述了楚汉相争时期,项羽与刘邦在鸿门(今陕西临潼附近)的一次重要会面。这场宴会表面上是和解的象征,实则暗藏杀机,最终以刘邦脱身、项羽错失良机而告终,成为决定楚汉命运的关键转折点。
一、文章
《鸿门宴》通过生动的描写,展现了项羽与刘邦之间复杂的权力博弈,以及谋士范增、张良、樊哙等人的智慧与胆识。文章通过对话、动作、心理活动等细节,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点,反映了政治斗争中的权谋与人性。
主要情节包括:
- 刘邦入关,欲称王,引起项羽不满;
- 范增劝项羽除掉刘邦,但项羽犹豫不决;
- 张良请项伯为刘邦说情,项羽态度缓和;
- 刘邦亲赴鸿门谢罪,言辞谦卑,化解危机;
- 范增屡次示意项羽杀刘邦,项羽未果;
- 樊哙闯入军帐,震慑项羽,刘邦借机脱身。
二、原文、翻译与注释对照表
原文 | 翻译 | 注释 |
项王曰:“沛公居山东时,贪于财货,好美姬。今入关,财物无所取,妇女无所幸,此其志不在小。” | 项王说:“刘邦在崤山以东的时候,贪图钱财和美女。现在进入关中,没有掠夺财物,也没有宠幸妇女,他的志向不小啊。” | “山东”指崤山以东地区;“幸”意为宠幸;“志不在小”说明刘邦有远大抱负。 |
范增数目项王,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,项王默然不应。 | 范增多次用眼神示意项王,举起玉玦三次,项王沉默不答应。 | “数”意为多次;“玉玦”是古代的一种玉器,常用于表示决断。 |
项王曰:“壮士!——赐之卮酒。”则与斗卮酒。 | 项王说:“壮士!——赏他一杯酒。”于是给他一大杯酒。 | “斗卮”指大酒杯;“壮士”是对樊哙的称呼。 |
樊哙从良久,乃入,披帷西向立,瞋目视项王,头发上指,目眦尽裂。 | 樊哙等了很久,才进去,掀开帷帐面向西站立,瞪着眼睛看着项王,头发竖起,眼眶都裂开了。 | 描写樊哙勇猛、威严的形象;“目眦尽裂”形容愤怒至极。 |
项王按剑而跽曰:“客何为者?” | 项王按着剑跪直身子说:“客人是干什么的?” | “跽”是跪坐;“客”指樊哙。 |
曰:“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。” | 回答说:“是沛公的车夫樊哙。” | “参乘”指陪乘的人,即车夫。 |
三、结语
《鸿门宴》不仅是历史事件的记录,更是一篇充满戏剧性与思想深度的文学作品。它揭示了权力斗争中人心的复杂、策略的精妙,以及个人抉择对历史走向的影响。通过这篇文字,我们不仅能了解秦末楚汉争霸的背景,还能感受到司马迁笔下人物的鲜活形象与深刻寓意。
如需进一步分析人物性格或探讨历史影响,可继续深入阅读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全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