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百足之虫意思是什么】“百足之虫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出自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:“百足之虫,死而不僵。”原意是指一种有百只脚的虫子,即使死了也不会立刻倒下。后来这个成语被引申为比喻人或事物虽然已经衰败、没落,但表面上仍能维持一定的状态,似乎还有点势力或影响力。
一、成语解析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百足之虫 |
出处 | 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 |
原义 | 有百只脚的虫子,死后不会立即倒下 |
引申义 | 比喻人或事物虽已衰败,但仍能维持表面的强盛 |
使用场景 | 多用于形容某些机构、家族、组织等虽已没落,但仍有一定的影响力 |
二、成语用法举例
句子 | 解释 |
这个家族虽然早已没落,但仍有百足之虫之势。 | 表示该家族虽不再辉煌,但仍有影响力。 |
公司虽然面临危机,但管理层仍试图维持表面稳定,真是百足之虫。 | 指公司虽有问题,但仍在努力维持现状。 |
三、相关成语对比
成语 | 含义 | 与“百足之虫”的关系 |
死而不僵 | 死了也不倒下 | 与“百足之虫”意义相近 |
外强中干 | 表面强大,内里空虚 | 与“百足之虫”有相似之处 |
落井下石 | 在别人倒霉时再加害 | 与“百足之虫”无直接关联 |
四、总结
“百足之虫”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,用来形容那些表面看似强大、仍有影响力,但实际上已经衰败或失去根基的事物。它常用于描述社会、组织、个人等在衰退过程中仍能维持一定状态的现象。使用时要注意语境,避免误用或过度引申。
通过理解这个成语的来源和含义,可以帮助我们在日常交流或写作中更准确地表达复杂的社会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