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科举通过乡试的被称为什么】在古代中国,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重要方式,贯穿了从隋唐到清末的漫长历史。其中,乡试是科举考试中的重要一环,通过乡试的考生将获得一定的身份和资格,为后续的会试和殿试打下基础。
一、总结
通过乡试的考生被称为“举人”。这是科举考试中第一个重要的门槛,标志着考生正式进入士大夫阶层。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,由各省的学政主持,在省城进行。通过乡试后,考生不仅获得了参加更高一级考试的资格,还享有地方上的一定地位和特权。
二、表格:科举考试各阶段名称及通过后的称呼
考试名称 | 通过后的称呼 | 考试性质 | 考试地点 | 考试频率 |
童试 | 秀才 | 初级考试 | 县/府 | 每年一次 |
乡试 | 举人 | 省级考试 | 省城 | 每三年一次 |
会试 | 贡士 | 中央考试 | 京城 | 每年一次 |
殿试 | 进士 | 最高考试 | 皇宫 | 每年一次 |
三、关于“举人”的进一步说明
- 身份象征:成为举人意味着进入了士绅阶层,拥有参与地方事务的权利,如担任地方官吏或参与地方治理。
- 经济保障:部分地区的举人可以享受免税、免役等优待。
- 社会地位:举人在民间有较高的声望,被视为“功名在身”,是家族荣耀的象征。
- 继续深造:通过乡试后,举人可以参加会试,若再通过,则成为进士,最终有机会进入朝廷任职。
四、结语
乡试作为科举制度中的关键环节,不仅是对考生学识的检验,更是其人生道路上的重要转折点。通过乡试的考生,不仅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机会,也承载着家族和社会的期望。了解这一过程,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