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成语下里巴人最初指】“下里巴人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通俗、大众化的文化或艺术作品。但许多人并不清楚这个成语的真正来源和最初的含义。实际上,“下里巴人”最早并不是贬义词,而是源于古代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。
一、成语来源
“下里巴人”出自《文选·宋玉对楚王问》:“其曲弥高,其和弥寡。……是故《阳春》《白雪》,天子之曲也;《下里》《巴人》,乡人之歌也。”这里的“下里”与“巴人”都是地名,分别指当时的楚国南方地区(今四川、湖北一带)的民间歌曲。这些歌曲通俗易懂,贴近百姓生活,因此被称为“下里巴人”。
二、成语演变
随着时间的推移,“下里巴人”逐渐被引申为一种通俗、大众化、不那么高雅的艺术形式,甚至带有一定的贬义,用来与“阳春白雪”相对。但在最初,“下里巴人”并没有贬低之意,反而是一种对民间文化的肯定。
三、总结对比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下里巴人 |
出处 | 《文选·宋玉对楚王问》 |
原意 | 指楚国南方地区的民间歌曲,通俗易懂 |
含义演变 | 由原指通俗文化,后演变为与“阳春白雪”相对的贬义词 |
现代用法 | 多用于形容通俗、大众化的文化或艺术作品 |
文化背景 | 起源于古代楚地民间音乐,反映当时的社会文化 |
四、结语
“下里巴人”这一成语虽然在现代多用于贬义,但它的本意其实是对民间文化的尊重与认可。了解成语的原始含义,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中华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