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生活百科 >

对于犯罪嫌疑人的定义是什么犯罪嫌疑人的法律依据

2025-08-08 18:28:57

问题描述:

对于犯罪嫌疑人的定义是什么犯罪嫌疑人的法律依据,蹲一个大佬,求不嫌弃我的问题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08-08 18:28:57

对于犯罪嫌疑人的定义是什么犯罪嫌疑人的法律依据】在司法实践中,犯罪嫌疑人是一个重要的法律概念,涉及刑事诉讼的启动与程序展开。为了更好地理解“犯罪嫌疑人”的含义及其法律依据,以下将从定义和相关法律条文两个方面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呈现。

一、犯罪嫌疑人的定义

犯罪嫌疑人是指因涉嫌实施犯罪行为,被公安机关、检察机关或其他侦查机关依法立案调查,但尚未经过法院审判的人员。该身份表明其行为可能构成犯罪,但尚未最终认定为有罪。

需要注意的是,犯罪嫌疑人并不等同于“被告人”或“罪犯”,其权利仍受到法律保护,包括但不限于:

- 有权聘请律师;

- 有权拒绝回答与案件无关的问题;

- 有权申请取保候审;

- 有权在审判阶段进行辩护等。

二、犯罪嫌疑人的法律依据

我国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》对犯罪嫌疑人的界定及权利保障进行了明确规定。以下是主要法律依据:

法律名称 条款内容 内容摘要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》第82条 公安机关对于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,如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,可以先行拘留:(一)正在预备犯罪、实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后即时被发觉的;(二)被害人或者在场亲眼看见的人指认他犯罪的;(三)在身边或者住处发现有犯罪证据的;(四)犯罪后企图自杀、逃跑或者在逃的;(五)有毁灭、伪造证据或者串供可能的。 明确了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的条件。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》第153条 对于危害国家安全、恐怖活动、特别重大贿赂犯罪等重大犯罪案件,经省级以上人民检察院批准,可以采取技术侦查措施。 规定了对特定类型犯罪嫌疑人可采取特殊侦查手段。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》第140条 侦查终结的案件,应当写出起诉意见书,连同案卷材料、证据一并移送人民检察院审查决定。 规定了侦查机关在完成侦查后应向检察机关移送案件。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》第34条 犯罪嫌疑人自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,有权委托辩护人。 明确了犯罪嫌疑人享有辩护权。

三、总结

犯罪嫌疑人是刑事诉讼中一个关键的法律角色,其身份意味着涉嫌犯罪但尚未定罪。我国法律对其权利和义务作出了明确的规定,确保司法程序的公正性和合法性。了解犯罪嫌疑人的定义及其法律依据,有助于公众更好地认识刑事诉讼的基本流程,同时也为司法实践提供明确的法律支撑。

注: 本文内容基于公开的法律条文整理而成,旨在提供基础性法律知识,不构成具体法律意见。

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