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无动于衷什么意思】“无动于衷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用来形容人对某件事情或某种情况表现出冷漠、不关心的态度。在日常生活中,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人们对某些事件或他人遭遇的反应非常冷淡,缺乏情感上的共鸣或行动上的支持。
一、词语解释
词语 | 无动于衷 |
拼音 | wú dòng yú zhōng |
出处 | 出自《左传·僖公十五年》:“晋侯闻之,大惧,曰:‘吾不及此。’乃使太子申生伐狄,战于稷,败。晋侯怒,欲杀之,其母曰:‘无动于衷,以待天命。’” |
含义 | 指对事情漠不关心,毫无反应,没有情绪波动 |
近义词 | 冷眼旁观、漠不关心、心如铁石 |
反义词 | 感动不已、热血沸腾、积极回应 |
二、使用场景
“无动于衷”通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境:
场景 | 描述 |
他人受苦 | 当看到别人遇到困难时,表现得毫不在意 |
社会现象 | 对社会上的一些不公现象视而不见 |
工作态度 | 在工作中对任务或问题表现出消极态度 |
情感关系 | 对朋友或亲人的情感需求缺乏回应 |
三、例句分析
例句 | 解析 |
看到老人摔倒没人扶,大家都无动于衷。 | 表示人们面对社会现象时的冷漠态度 |
面对同事的求助,他只是冷冷地看了几眼,无动于衷。 | 描述一个人对他人需要的忽视 |
老师多次提醒,但他始终无动于衷。 | 表现对劝告或教育的漠视 |
四、常见误区
1. 误用场合:有些人可能会把“无动于衷”和“无动于中”混淆,其实“无动于中”并不是一个常用成语。
2. 感情色彩:该成语带有明显的负面色彩,表示冷漠、无情,不宜用于中性或正面语境。
3. 搭配不当:如“他对这件事无动于衷,反而很兴奋”,这种表达不符合逻辑,应避免。
五、总结
“无动于衷”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,强调人在面对某些事情时的冷漠态度。它不仅反映了个体的情绪状态,也常常被用来批评社会中的冷漠现象。在使用时要注意语境,避免误用,同时也要理解其背后所传达的社会价值观念。
如果你在写作或口语中想要表达“冷漠、不关心”的意思,“无动于衷”是一个非常贴切的选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