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踉踉跄跄是什么意思】“踉踉跄跄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人走路不稳、摇摇晃晃的样子。这个词语多用于描写人在醉酒、疲劳、受伤或情绪激动时的状态,带有明显的形象感和生动性。
一、词语解释
词语 | 踉踉跄跄 |
拼音 | liàng liàng qiàng qiàng |
含义 | 形容走路不稳,身体摇晃,步履不稳的样子 |
出处 | 《水浒传》等古典文学作品中常见 |
用法 | 多用于描述人的动作状态,也可用于比喻事物发展不稳定 |
近义词 | 歪歪扭扭、跌跌撞撞、东倒西歪 |
反义词 | 行走稳健、步伐整齐、稳如泰山 |
二、词语来源与使用场景
“踉踉跄跄”最早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,如《水浒传》中常用此词来形容人物在酒后或战斗后的状态。现代汉语中,它不仅用于描述人的动作,也可以用于比喻某种局势或发展的不稳定性。
例如:
- 酒后走路踉踉跄跄。
- 公司刚起步,发展踉踉跄跄。
- 孩子第一次学走路,走得踉踉跄跄。
三、常见误用与注意事项
虽然“踉踉跄跄”形象生动,但在正式书面语中使用较少,多用于口语或文学描写中。需要注意的是,该词强调的是“不稳”的状态,而不是“快速”或“缓慢”的动作。
四、总结
“踉踉跄跄”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,主要用来形容走路不稳、身体摇晃的状态。它既可以用于描述人的动作,也可以用于比喻事物的发展状况。在使用时要注意语境,避免误用。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踉踉跄跄 |
拼音 | liàng liàng qiàng qiàng |
含义 | 走路不稳,摇晃的样子 |
用法 | 描述动作或比喻状态 |
来源 | 古代文学作品 |
适用场合 | 口语、文学描写 |
通过这样的总结和表格形式,可以更清晰地理解“踉踉跄跄”的含义和使用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