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三国演义诸葛亮六出指什么】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“诸葛亮六出”是一个常被提及的历史话题。它指的是诸葛亮在蜀汉时期,六次率军北伐曹魏的军事行动。这些北伐虽然未能实现“兴复汉室”的目标,但展现了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忠诚。
以下是对“诸葛亮六出”的详细总结:
一、诸葛亮六出概述
诸葛亮作为蜀汉丞相,在刘备去世后,承担起辅佐刘禅、匡扶汉室的重任。他为了实现“恢复汉室”的理想,多次率军北伐,试图夺取中原,与曹魏对抗。这六次北伐被称为“六出祁山”,是《三国演义》中最具代表性的战役之一。
二、六出的具体情况(表格)
| 次数 | 时间 | 主要将领 | 战役地点 | 结果 | 备注 |
| 第一次 | 228年 | 诸葛亮、赵云 | 祁山 | 未成功 | 赵云战败,诸葛亮撤退 |
| 第二次 | 228年 | 诸葛亮 | 祁山 | 未成功 | 马谡失街亭,诸葛亮撤退 |
| 第三次 | 229年 | 诸葛亮 | 陈仓 | 未成功 | 魏将郝昭坚守,诸葛亮无功而返 |
| 第四次 | 231年 | 诸葛亮 | 五丈原 | 未成功 | 魏将司马懿坚守,诸葛亮病逝 |
| 第五次 | 234年 | 诸葛亮 | 五丈原 | 未成功 | 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 |
| 第六次 | 234年 | 姜维 | 五丈原 | 未成功 | 诸葛亮死后,姜维继续北伐 |
三、总结
“诸葛亮六出”是指他在蜀汉建兴年间(公元228年至234年)六次率军北伐曹魏的军事行动。尽管这六次北伐未能实现统一中原的目标,但它们体现了诸葛亮的治国之才、用兵之道以及忠君爱国的精神。其中,前两次因用人不当、战略失误而失败;后四次虽有进展,但最终因天时、地利、人和等因素未能成功。
《三国演义》对这些战役进行了艺术加工,使诸葛亮的形象更加丰满,成为智慧与忠诚的象征。
结语:
“诸葛亮六出”不仅是历史事件的记录,更是中华文化中忠臣良将精神的象征。通过这些北伐,我们看到了一个智者在逆境中的坚持与奋斗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