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五体投地是什么意思五体投地的解释】“五体投地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对某人或某事极度佩服、尊敬或崇拜。这个成语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,也常见于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,用来表达一种非常强烈的敬意。
一、
“五体投地”字面意思是“身体的五个部位(头、手、脚)全部着地”,通常用来比喻对他人极度的敬仰、服从或崇拜。这种行为在古代多见于宗教仪式或对权威人物的跪拜中,现代则更多用作比喻,表示内心的极度认同或佩服。
该成语常用于描述对某人能力、品德或成就的高度认可,也可以带有幽默或夸张的意味。
二、表格形式解析
| 词语 | 五体投地 | 
| 拼音 | wǔ tǐ tóu dì | 
| 含义 | 形容对某人或某事极度佩服、尊敬或崇拜 | 
| 出处 | 原指佛教中的一种礼节,后引申为比喻 | 
| 用法 | 多用于书面语和口语中,表示高度敬佩 | 
| 近义词 | 心悦诚服、五体投地、俯首称臣、甘拜下风 | 
| 反义词 | 置若罔闻、不屑一顾、漠不关心 | 
| 例句 | 他对这位科学家的贡献感到五体投地。 | 
| 用法示例 | 在演讲中,他的话让观众五体投地。 | 
三、拓展说明
“五体投地”最早源于佛教礼仪,信徒在朝拜佛像时,会将额头、双手和双膝触地,表示虔诚与敬畏。后来这一动作被引申为对人或事的极度敬仰,甚至在某些语境中带有一定的夸张色彩。
需要注意的是,“五体投地”虽然常用于正面评价,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带有讽刺意味,比如形容一个人盲目崇拜或毫无主见。
总之,“五体投地”不仅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,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,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尊重与敬仰的重视。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