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胜之不武是什么意思】“胜之不武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出自《左传·宣公十二年》:“胜而不武,是谓不武。”原意是指虽然取得了胜利,但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威武或正当的手段,因此不能算是真正的胜利。后世多用来批评那些靠侥幸、不正当手段取胜的行为,强调胜利应以正义和实力为基础。
一、
“胜之不武”字面意思是“战胜了却不够威武”。它强调的是胜利的正当性和道德性。如果一个胜利是通过非正义、不光彩的方式获得的,即使表面上成功了,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胜利。这个成语常用于批评那些依靠阴谋诡计、偷鸡摸狗来取得优势的人或行为。
在现代语境中,“胜之不武”也常被用来形容某些竞争中的不公平手段,比如作弊、拉票、虚假宣传等,尽管这些行为可能短期内带来了“胜利”,但缺乏正气与尊严。
二、表格展示
词语 | 胜之不武 |
出处 | 《左传·宣公十二年》 |
原意 | 虽然获胜,但未显威武,或手段不正当 |
现代含义 | 指依靠不正当手段取得胜利,缺乏正义与尊严 |
使用场景 | 批评竞争中的不正当行为、虚假胜利等 |
同义词 | 以巧胜拙、虚胜实败 |
反义词 | 光明磊落、堂堂正正 |
用法举例 | “他虽赢了比赛,但手段卑劣,实属胜之不武。” |
三、延伸理解
“胜之不武”不仅是对个人行为的评价,也可以用来反思社会现象。在职场、体育、政治等领域,若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的正当性,就容易陷入“胜之不武”的误区。真正的胜利,应该建立在公平、正义和实力之上,才能赢得尊重与认可。
通过了解“胜之不武”的含义,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行为的正当性与道德底线,避免因一时的“胜利”而失去长远的信誉与人格尊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