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关于停工留薪期的规定】停工留薪期是指职工因工负伤或患职业病,在接受治疗和康复期间,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,并应按照原工资标准支付其工资的法定期限。这一制度旨在保障劳动者在工伤期间的基本生活权益,同时也体现了国家对劳动者的保护与关怀。
以下是对《关于停工留薪期的规定》的总结与梳理:
一、停工留薪期的基本概念
停工留薪期是指职工因工负伤或患职业病后,在医疗期内暂停工作,由单位继续发放工资的期间。该期间通常从受伤或确诊之日起计算,具体时长根据伤情严重程度及治疗需要确定。
二、适用范围
- 职工因工负伤;
- 职工患职业病;
- 在治疗和康复期间无法正常工作的;
- 不适用于非因工受伤或疾病。
三、停工留薪期的期限
| 项目 | 内容 |
| 一般情况 | 通常为1至12个月,视伤情而定 |
| 伤情较重或需长期治疗 | 可延长至24个月,经鉴定委员会确认 |
| 超过24个月仍需治疗 | 经相关部门批准可继续延长 |
四、工资待遇
- 停工留薪期内,职工工资由用人单位按原工资标准支付;
- 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;
- 若职工已享受工伤保险待遇,用人单位可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报销部分费用。
五、相关法律依据
-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》
- 《工伤保险条例》
- 各地地方性法规(如《北京市工伤保险实施办法》等)
六、注意事项
- 职工应在规定时间内向单位提交医疗证明;
- 单位应依法保障职工合法权益,不得无故停发工资;
- 如发生争议,可通过劳动仲裁或诉讼解决。
七、总结
停工留薪期是工伤保险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,不仅保障了职工在受伤后的基本生活需求,也维护了劳动关系的稳定。用人单位应严格遵守相关规定,确保职工在工伤期间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。
表格汇总:
| 项目 | 内容 |
| 名称 | 关于停工留薪期的规定 |
| 定义 | 职工因工负伤或患职业病,在治疗期间暂停工作,单位继续支付工资的期限 |
| 适用范围 | 因工负伤、职业病、医疗期无法工作 |
| 期限 | 一般1-12个月,最长24个月,特殊可延长 |
| 工资标准 | 按原工资支付,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 |
| 法律依据 | 社会保险法、工伤保险条例、地方政策 |
| 注意事项 | 提交医疗证明、依法支付工资、争议处理方式 |
通过以上内容,可以清晰了解停工留薪期的相关规定及其实际应用,有助于企业和职工更好地理解和执行相关政策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