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落落寡合的意思是什么,出处是哪里】“落落寡合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一个人性格孤僻、不善与人交往,显得冷淡或不合群。这个成语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少见,但在文学作品或书面语中偶尔出现。
下面是对“落落寡合”的详细解释及出处的总结:
一、成语释义
词语 | 含义 |
落落 | 指疏朗、不拘小节,也引申为孤独、冷清 |
寡合 | 指少有合作者,即不善于与人相处 |
整体含义:
“落落寡合”形容人性格孤僻、不善交际,常常独来独往,难以融入群体。
二、出处说明
出处 | 内容(原文) | 作者/出处来源 |
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 | “其为人也,落落寡合,不趋时俗。” | 《后汉书》 |
《三国志·魏书·陈思王植传》 | “性沉静,好读书,不喜交游,落落寡合。” | 《三国志》 |
说明:
“落落寡合”最早见于《后汉书》,后被《三国志》等史书引用,用以描述人物性格孤傲、不随大流的特点。
三、使用场景
- 文学作品中:用来刻画人物性格,如描写一个文人墨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。
- 日常表达中:可用于形容某人性格内向、不善社交,但并不带有明显的贬义。
四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类型 | 成语 |
近义词 | 孤高自许、特立独行、不合群 |
反义词 | 热情开朗、八面玲珑、善于交际 |
五、总结
“落落寡合”是一个较为文雅的成语,主要用于描述人的性格特点,强调其不善于与人交往、性格孤僻的一面。该成语源自古代文献,常见于史书和文学作品中,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成语或古文内容,可继续查阅《后汉书》《三国志》等经典文献。